一位老年患者因为头晕、记忆力减退,长年坚持服用一种“活血通脑”的药物。他坚信这药“能防中风、清血管”,甚至不去医院复诊也照吃不误。
直到某次突发低血压晕倒,才发现问题出在这颗长期服用的——丹参川穹嗪胶囊。
图片
很多人不知道,丹参川穹嗪已被列入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目录。
这并不意味着它“有毒”或“下架”,而是提醒医生和患者:该药存在过度使用、适应症扩大、疗效证据不足等问题,需谨慎审视其使用场景和风险。
丹参川穹嗪,这个名字听上去颇具“中西合璧”的气质,实则就是复方制剂,主要由中药丹参、西药川穹嗪等成分组成
打着“活血化瘀、改善脑循环”的旗号,在临床上曾被广泛用于脑血栓、脑供血不足等病症。但如今,它为何被推上了“重点监控”的名单?使用时究竟要注意哪些核心问题?
图片
让我们从头说起。
丹参川穹嗪:曾被寄予厚望的“通脑”药丹参、川芎、红花、银杏等中药成分,被频繁加入各种复方制剂中,试图解决脑供血不足、冠心病等慢性疾病。
丹参川穹嗪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。
它的逻辑看似严密:丹参活血化瘀、川穹嗪扩张血管、改善微循环。从理论上说,确实可能改善部分脑血流状态,缓解头晕、记忆差等“脑供血不足”的表现。
但问题在于:“脑供血不足”并不是一个国际公认的医学诊断名称,它更像是一种模糊的描述,容易导致药物滥用。
图片
很多人以为“头晕=脑供血不足=可以吃丹参川穹嗪”,这种公式化思维,恰恰是被重点监控的根源之一。
重点监控,不是“禁用”,而是“审慎”丹参川穹嗪赫然在列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目录
被列入这个目录的药物,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之一:长期超适应症使用、缺乏高质量循证依据、存在使用误区、或经济负担大而收益低。
简单来说,它们不是“不能用”,而是不能随便用、不能滥用。医生开处方要更加谨慎,患者也要提高警惕,避免“听别人说好就跟着吃”。
图片
尤其是老年人,多病共存、用药复杂、代谢减弱,一旦盲目长期服用此类药物,极可能带来副作用。
医生提醒:使用丹参川穹嗪,务必注意这四点关于这类“活血通络”药物,真正的问题不在药性本身,而在使用方式和人群选择。以下四点,是临床医生最常看到的误区与风险。
第一,不可长期自行服用。
很多人把丹参川穹嗪当作“保健品”吃,甚至一吃就是几年。但它属于处方药,长期使用会增加出血风险、肝肾负担,甚至影响血压稳定性。
图片
尤其是服用抗凝药(如阿司匹林、华法林)的患者,若与丹参川穹嗪合用,可能导致内出血风险叠加,后果严重。
第二,不等于预防中风。
很多人误以为“改善脑供血”就能“防中风”。脑卒中的核心病因包括高血压、动脉粥样硬化、房颤等,靠丹参川穹嗪这类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忽略基础疾病控制,而寄希望于“通血管药”,是本末倒置的危险行为。
第三,症状改善不代表疾病好转。
服药后觉得“头不晕了、清醒了”,并不等于病因消除。很多所谓“脑供血不足”的表现,其实可能是颈椎病、焦虑障碍、睡眠问题引起的。而丹参川穹嗪可能只是暂时改善了血流,却没解决根源。
图片
真正的治疗,应基于明确诊断,而不是“对症下药”。
第四,老年人和多病患者需格外谨慎。
一项2023年发表于《中华老年医学杂志》的研究指出,65岁以上老年人同时服用五种以上药物的比例高达42.3%,而其中近三成用药存在潜在冲突。
丹参川穹嗪在老年人中极易与其他药物(如降压药、抗凝药、降脂药)发生药物相互作用,增加不良反应风险。
为什么它曾如此受欢迎?很多患者对丹参川穹嗪有“情感滤镜”,一方面是因为它确实在某些人身上带来了“主观好转”,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属于“中西合璧”的药物,更容易被接受。
图片
早年缺乏高质量研究,很多疗效更多是经验观察和主观感受,而非循证医学证据。这也导致它在基层医疗和老年人中“口碑极好”,但科学依据却相对薄弱。
直到近年来,随着临床研究质量提升,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审视这类药物的真实疗效与成本收益比。
2022年,《中国药物经济学》一项系统回顾分析指出:丹参川穹嗪在缺乏对照组的前提下,疗效结论存在偏倚风险;同时在多项大型研究中未显示出显著优效性。
我们真正需要警惕的,其实是“药物依赖思维”在临床中,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心理现象:对药物的依赖远远高于对生活方式的重视。
图片
患者总是问:“医生,有没有药能通血管?”却鲜有人问:“我是不是该戒烟、控糖、改善睡眠?”
丹参川穹嗪被重点监控,并不是要否定它的存在价值,而是提醒我们:别把希望寄托在一颗药丸上。
真正健康的血管,不靠“活血药”,而靠持续的血压管理、健康饮食、规律运动和良好情绪。
最后提醒:这类药不是“万能补脑丸”,请结合医生建议使用如果你正在服用丹参川穹嗪,或者准备服用,有几点建议请你务必记牢:
它不是保健药,不适合长期服用;不要因为别人说“有效”就盲目跟风;服用期间要定期体检,监测肝肾功能与凝血状态;如同时服用其他药物,必须让医生知道,以避免相互作用。
健康从来不是靠某一种药守护的,而是靠全面的自我管理与科学的诊疗策略。
当我们不再迷信“通血管”的药,就离真正的健康更近了一步。
参考文献:
王琳,张伟.《丹参川穹嗪治疗脑供血不足的循证评价》.中国药物经济学,2022,17(8):43-49.
李雪,赵静,周航.《老年多病共存患者中潜在不合理用药分析》.中华老年医学杂志,2023,42(2):115-120.
来自不药而愈科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